新闻动态

千古名文《太上妙始经》分段释文及心得感悟

《太上妙始经》是一部论述宇宙天地万物起源的道家经典,以虚无为宗,清微玄元之气为本,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智慧。以下是对其经文的分段释文及感悟。 1.经文原文 太上老君曰:道出于无形,无名无声,无色无味。淡然以虚无为宗,自然为生,以清微玄元之气为本,有无极之功。无表无里,亦无上下,无有前后,静为一体,先天地而生。其要妙广远弥漫,不可得名,故字之曰道。 释文 太上老君说:道,源自无形之境,没有名号,没有声响,没有色彩,也没有味道。它安安静静地以虚无作为根本宗旨,依循着自然规律而生成,把清微玄元之气当作根基,有着无极无尽的功用。它不存在表象与内里的分别,也没有上下的方位差异,更没有前后的次序区分,安静沉稳地作为一个整体,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然存在。它的精妙、神妙之处广大辽远、四处弥漫,没办法给它一个确切的名字,所以用“道”这个字来称呼它。 感悟 这段经文描述了“道”的本源性与超越性,它超脱了人类感知的范畴,无名无声无色无味,打破常人基于感官认知世界的定式,凸显其不可捉摸,是先于天地这一人类可观测时空的存在,意味着它是宇宙最原初的“基质”。“以虚无为宗,自然为生”,点明道的运行法则,不刻意、不造作,尊崇自然而然,虚无并非空无一物,而是一种空灵、质朴的状态,万物在这种状态下顺应规律萌生,人也应效法这种自然虚无,放下过多人为的执念与机巧。道有着无极之功,说明道的能量与影响力是没有边界、无尽头的,它作用于万事万物。但因其太过玄妙广袤,人类语言难以精准概述,只得以“道”这个极简的符号来指代,侧面反映出人类理性与语言在触及形而上终极真理时的局限性 。 2.经文原文 合则为元气,散则天地。天地三千六百亿万岁一合会。数穷于三五七九,而天地寿尽。寿尽之时,阳精化为火,阴精化为水。先以火烧,其上至六天,下至九地。然后以水平之,混而归一。复三千六百亿万岁一开,方复分别元气,清者为天,浊者为地。天玄而清,地本而黄。太阳之精为日,太阴之精为月。复分日月之精为星辰二十八宿。 释文 聚合起来就成为元气,散开便形成了天地。天地每过三千六百亿万岁就会合聚一次。数字到了三、五、七、九这些数位时走到尽头,天地的寿命也就终结了。寿命终结的时候,阳精会转化成火,阴精会转化成水。先是用火焚烧,火焰往上能烧到六重天,往下能蔓延至九层地。之后用水来平复,让一切混合归一。再过三千六百亿万岁开启新的一轮,才又重新区分元气,轻盈清澈的部分变成天,厚重浑浊的部分变成地。天深邃而清朗,地厚重且呈黄色。太阳的精华形成了太阳,太阴的精华形成了月亮。又将日月的精华分化出来,造就了天上的二十八星宿。 感悟 这段文字构建起宏大的宇宙循环图景,天地的存在呈现周期性,定期合会、寿尽、重置,反映古人对宇宙规律的浪漫想象与探索,试图解释宇宙不是静态永恒,而是动态、阶段性发展的,有起始、高潮与终末,之后再重启循环。阳精化火、阴精化水,是以阴阳观念阐释天地终结时的剧烈变化,水火两种元素极具代表性,一炎一润,一刚一柔,是古人理解世界基本构成与转化的关键要素;后续清浊分天地、日月星辰衍生,也暗合五行生克等朴素哲学理念,展现世间万物秩序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。提到日月以及二十八星宿的形成,杂糅神话与天文认知,古人凭借肉眼对天体观测,把对天体的尊崇、好奇融入神话叙事,既为星空赋予奇幻来历,也一定程度反映当时天文学的萌芽,渴望给星象规律找寻根源 。 3.经文原文 天有四时、五行、六甲、十二时。天地之气交合,然后人民、禽兽、草木、蝖行、蠕动,森然皆生。乃有五岳、四渎、三十六山,兴云布雨,置立三皇五帝,胤冑百姓,更相产孺。如此元气一合一开,无有穷极。从始至终,益已数千百万岁,开合不可复计。 释文 天包含四季、五行、六甲、十二时辰这些要素。天地间的阴阳之气相互交融汇合,之后人类、飞禽走兽、花草树木、昆虫爬虫等,纷纷蓬勃生长起来。还有五岳、四渎、三十六山,它们兴云布雨,天地间又置立了三皇五帝,繁衍百姓,代代相传。像这样元气聚合又散开,没有穷尽之时。从开始到现在,已经过去数千万年,聚合散开的次数多得难以计算。 感悟 古人认为,天所具备的四时、五行这类自然秩序,是世间万物生发的基础。天地之气的交合,如同一只“看不见的手”,催生了自然生物与人类社会,将自然规律和世间万象的繁衍勾连起来,体现出古人眼中自然与人文同根同源的整体性世界观。五岳、四渎、三十六山被赋予了兴云布雨的神异功能,它们与三皇五帝、普通百姓同处于一个生成脉络里,神话色彩的山川神祇助力人间秩序初建,反映出上古时期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不断融入早期人类对自身起源、发展的认知,神话和史实的边界模糊,共同拼凑起古人的历史图景。再次强调元气开合无穷无尽,借漫长时间尺度,数千百万岁、不可复计的开合次数,凸显宇宙循环体系的恒常与稳固,让受众强化对这种宇宙运行规则的认同感,侧面也流露出古人对时间无垠、世界永恒的敬畏心理 。 4.经文原文 天地终讫之时,万物形象皆成虚无,惟真人道士功德无量,能千变万化,炼易其形,在九天玄元之上,乃解穷天地数千百万变易,有此无极之气耳。当此之时,惟有神明元气。元气以道为先,故天下莫大于道。夫天地六合,其外如鸡子,又似车轮,元气绕之,如日之晕。此山尽黄金、瑠璃、水精为之上。宫室、草木、禽兽,皆有七宝之形。其上即天帝之所主,主录天下三万六千神。万物死皆属之昆仑山。九天,都名耳,有数千万重天。 释文 到天地终结的时候,世间万物的形体、模样都会化为虚无,只有真人道士积累的功德无比浩大,能够千变万化,改换自身的形貌,身处九天玄元的高远之处,进而洞悉天地间数千百万次的变化,就是因为拥有这无极无尽的元气啊。就在这个时候,世间仅剩下神明与元气。元气把道当作首要遵循的准则,所以普天之下,没有比道更为宏大的存在了。天地与四方上下所构成的六合世界,它的外部形状就如同鸡蛋,又好似车轮,元气环绕在它周边,就像太阳周边的光晕。这六合世界中央的山全是由黄金、琉璃、水晶这类宝物构成,十分华美。这里的宫室、草木、禽兽,都呈现出七宝的形状。它的上方,是天帝主宰的地方,负责统管天下三万六千神灵。世间万物死后,神魂都归属于昆仑山。昆仑山之上还有九天,所谓“九天”,只是统称而已,实际上有几千万重的天 。 感悟 在天地终末的大劫背景下,真人道士被描述成能超脱常规的特殊群体,依靠无量功德与掌握的元气,突破生死、形变的限制,侧面烘托出道的至高与神秘,暗示凡人只有通过修道、累积功德,才能触及宇宙终极奥秘,获得特殊能力,应对天地巨变。把六合世界比作鸡蛋、车轮,赋予宇宙具象的形状,元气绕之的描述类似给宇宙勾勒保护罩,凸显古人对宇宙边界、结构的猜测式想象;对六合中央的奢华瑰丽想象,满是黄金珠宝、奇异动植物,则是基于现实匮乏物质生活的幻想式补足,也是对仙境、神域的浪漫构建。构建起天帝统御、昆仑收纳神魂、九天分层的神话体系,“三万六千神” 凸显神界管理的精细与庞大,“九天” 既给天空分层分级,又以极限数字“九”强调天界高远神秘,整合起一套有序、等级森严的天上神国架构,给宗教神话叙事提供丰富框架 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